- 中超控股:公司孙公司在低空经济领域大展身手以卓越的高温合金精密铸造技术提供关键零部件
- 欧洲军火生意火爆原因在这里
- 12年间从无到有的芜湖航空产业园
- 追梦者空天飞机:塞拉空间飞行器何时能成功入轨?NASA对其推进系统认证表示关注
- 大连理工大学研制水空两栖飞行器首飞成功!
联系人:周先生
手机:15713869690
电话:18530843555
邮箱:417307458@qq.com
地址: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紫荆路街道新兴路与S237交叉口向东500米
欧洲军火生意火爆原因在这里
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军工企业营业额达1588亿欧元,同比增长16.9%,就业人数增至58.1万,增长8.9%。截至2025年6月,高盛集团的欧洲防务类股票投资组合今年已上涨约120%,创下历史新高。
这是2018年4月27日在德国柏林国际航空航天展上拍摄“台风”型战机仿制模型
分析人士认为,欧洲推动军工产业发展的最直接原因是俄乌冲突的爆发,另外,美国政治的不确定性也是重要推手。
军工企业不同于其他产业领域,其合法消费者只能是一国政府,且首要消费者是本国政府。欧洲军工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国军费开支情况。各国大幅增加军费是振兴欧洲军工产业的首要前提。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各国军费开支都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研究报告,2023年欧洲军费开支总额为5880亿欧元,较2022年增长16%。大多数北约欧洲成员国的军费都有所增加,它们在北约总军费中所占的份额合计为28%,为10年来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鼓励各国加大军费投入,欧盟放宽《稳定与增长公约》限制,允许成员国在4年内将国防支出提高至GDP的1.5%,且不受3%赤字上限约束。北约成员国中的23个欧盟国家2024年平均国防支出占GDP的1.99%,2025年预计升至2.04%。今年5月,欧盟初步通过一项规模达1500亿欧元(约1690亿美元)的国防基金,结合基金贷款,预计未来4年可调动高达8000亿欧元的国防支出。6月举行的北约峰会上,绝大多数成员国同意在2035年前将年度国防开支提高至GDP的5%。
大幅增加军费开支的同时,欧洲还在政策上加大对军工产业的扶植力度。2023年,欧盟先后通过《支持弹药生产法案》和《通过共同采购加强欧洲国防工业法案》,加速推进军工生产自主化进程。其中,《支持弹药生产法案》要求提高欧洲生产弹药、导弹及其零部件的能力,支持成员国弹药去库存化、联合订购弹药和导弹。《通过共同采购加强欧洲国防工业法案》鼓励欧盟成员国在防务采购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公共支出并减少防务采购中的过度分散现象。2024年3月,欧盟公布首份《欧洲国防工业战略》及新版防务计划,加紧填补军火缺口、发展高新技术、提升欧洲整体军事实力,特别是鼓励各成员国共同采购军事装备、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计划到2030年实现各成员国50%的军事装备订单由欧洲自产的目标。
2025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重新武装计划/2030年战备计划》,提出2030年前将欧盟国防工业产能提升40%,并明确规定,成员国若想获得贷款支持,其采购的武器装备中至少65%的零部件应来自欧盟国家内部或者乌克兰、挪威、瑞士等欧盟伙伴国。
欧洲将发展军工产业视为提高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积极推动军工产业转型升级。欧洲不仅将打造和扩张军工产业视为欧盟强军备战的重要支柱,并将其深深嵌入欧盟“再工业化”进程中。2024年4月欧盟发布的《单一市场报告》提出将国防工业建设成为深化欧洲单一市场三大战略方向之一。欧洲将下一代战机、坦克、舰船等传统武器装备,以及人工智能、半导体、太空、网络等视为未来欧洲军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促进欧洲国家间的联合研制和生产。“战斗无人地面系统”项目汇集9个成员国和28个欧洲工业企业,22个欧洲国家联手打造“海上监视系统”,20个国家加入“军事计算机应急反应小组业务网络”项目,都为欧盟整合和升级军工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托。
在欧洲的军工产业体系中,欧盟领头羊法国和德国扮演着重要角色。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法德两国成为欧洲复兴军工产业的主要受益者。
2024年,法国军火出口额高达180亿美元,订单涵盖战斗机、核潜艇、火炮系统、直升机、防空雷达等多个门类,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武器出口大国。10年前法国军火出口不到俄罗斯的一半,而现在实现反超,为后者的两倍。法国是欧盟内唯一一个不仅能生产战斗机,还能独立制造核潜艇、空天装备、防空导弹乃至电子战系统,能提供全谱系军工产品的国家。
不同于主要股东是美国基金的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和英国贝宜系统公司,法国的军工体系由泰雷兹公司、海军集团、赛峰集团、达索公司、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等5大巨头加上数十家辅助公司组成。上述五巨头均呈现法国特色股权架构:政府控股与本土企业控股。法国军工资本保持75%的本土化控制率,不仅确保利润与技术的内部循环,更让法国在制造商国籍比任何其他条件都重要的欧洲军备合同中占据先机。这也是法国比其他国家更热衷于建立一个由欧洲国家主导的欧洲国防工业一体化体系,并将其作为实现欧洲战略自主的重要依托之一的原因。
与法国不同,战后德国一直坚持有限军备和谨慎防务政策,但俄乌冲突改变了这一切。军费大幅增加不仅为德国军工产业带来丰厚订单,也让其军工产业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莱茵金属作为德国军工产业巨头,截至今年3月底的积压订单总额达626亿欧元,员工人数两年内暴增25%,达到4万人,股价上涨近18倍。莱茵金属还斥资约1亿欧元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新建工厂,为美国F-35隐形战机生产关键零部件,并计划投入3亿欧元建设新的弹药厂。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旗下的蒂森克虏伯海洋系统公司,在2023-2024财年的销售额约为21亿欧元,同比增长16.7%。客户对这家企业潜艇、护卫舰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子战装备作为信息化战争的主战装备之一,成为德国军工新的增长点。专注于传感器和雷达系统的亨佐尔特公司,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销售额上涨约50%,达到22亿欧元,并计划在2030年前提升至60亿欧元。
德国军工生产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还积极出口。枪械制造商黑克勒-科赫,10年前还深陷债务泥潭,俄乌冲突爆发后,依靠波罗的海三国和挪威等国的军备换装需求,员工数量增加20%,销售额屡创新高。掌控着31.4%大众汽车股份和25%保时捷股份的保时捷SE公司,虽早已退出军工领域,但也打算重拾老本行,拿出20亿美元投入与武器装备相关的业务。德国经济研究所国防专家罗尔称,过去3年德国国防工业呈现上升趋势,但“真正的繁荣”尚未到来,“线%的国防支出目标”。
俄乌冲突中,乌克兰在积极寻求西方武器装备援助的同时,其军工产业也获得迅猛发展。德国《世界报》7月报道,根据其所获得的乌克兰提交给北约的内部文件,总计有30多万乌克兰人在军工企业工作;自2022年以来乌军工企业数量从297家猛增至718家;乌克兰2024年3%的经济增长中约有三分之一由军工企业贡献,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扩大。
以无人机为例,2022年至2025年,乌克兰航程数百公里的“深度打击”无人机的产能提高了22倍;FPV无人机的产量同期增至原来的5倍多。乌克兰计划到2026年年产800万架无人机用于侦察和攻击。2024年前11个月,乌克兰生产了250万发炮弹,这一数字已超出欧盟各国设定的2025年总目标。今年年初,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2024年乌军装备中有30%为本国制造,其中包括一年内生产的150万架无人机。乌战略工业部部长赫尔曼斯梅塔宁则表示,乌国防工业在过去3年间增长了35倍,军工产值从2022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2024年的350亿美元。
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军工企业相比,乌克兰军工企业能够更快、更高效地研发并生产符合实战需求的武器装备,往往只需要短短几周甚至几个月就能把一个概念变成能用的装备。德国《商报》认为,俄乌冲突已经使乌克兰成为欧洲军事创新的中心。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专家将乌克兰视为“需求推动创新”的“榜样”:为应对在兵力和装备上都掌握优势的敌人,乌克兰建立起“重新定义现代作战规则的国防技术生态系统”。2024年,乌克兰与法国签署协议,联合生产无人机和装甲车。
欧盟委员会提议将乌克兰视为准成员国,参与《欧洲国防工业计划》。2025年欧盟首次允许乌克兰防务企业参与欧洲防务基金项目,计划在乌克兰本土启动AI无人机项目。曾任美国国务院官员的兰德公司研究员威廉考特尼指出,软件、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轮式车辆是乌克兰重点关注且具有引领潜力的领域。“鉴于其他欧洲国家在这方面的生产能力不足,乌克兰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他还预测停火后,乌克兰的军工产能有望在未来10年跻身全球前10名。
虽然寻求战略自主的长期需求和俄乌冲突的迫切现实威胁,使得欧洲逐步加快了军工产业复兴的步伐,但要真正实现军工产业复兴,特别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军工产业复兴,欧洲仍将面临两大难题。
一方面,大幅增加财政投入难度不小。现在欧盟经济低迷,各国财政状况普遍比较吃紧,尤其像法国和德国这样的欧盟大国,最近都因为财政赤字政府出现更迭,短时间内难以拿出太多资金来投入军备领域。当前,除德国外的欧洲主要大国均债台高筑,通过发行公债筹集军费的空间有限。2024年,法国公债与GDP之比约为113%,意大利约为135%,西班牙约为102%,英国也高达96%,均远高于欧元区设定的60%的红线。
虽然欧盟委员会已提出未来4年成员国可增加最多相当于本国GDP1.5%的资金用于军事支出和防务投资,并可申请豁免财政赤字限制,但是赤字过大和发债势必使得各国原本就高企的债务大幅飙升。即使能够通过大量举债增加军费投入,也将迫使欧盟不得不放松长期坚持的财政纪律,这将不可避免地动摇欧洲单一市场和欧元运转的基础,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损害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能否在增强防务力量、维持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维护政治团结以及稳固一体化成果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直接影响其军工产业复兴。
另一方面,欧洲军工产业短期内难以摆脱与美国的深度绑定。欧洲防务工业长期受制于美国供应链的深度绑定,短期内难以建立完全自主可控的国防生产体系。在北约框架下,美国在核威慑、指挥体系、情报能力等方面均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弥补这些差距并不容易。尽管欧洲拥有泰雷兹、达索航空等知名防务企业,但在高端军事技术领域仍需与美国合作。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为了规避同质竞争,各自发展差异化武器平台,导致武器标准化程度低。北约的联合作战学说与构想、武器装备的联合维护和互操作性要求,促使欧洲多国需要投入大笔资金从美国采购军火。此外,当前欧洲仅法国军工产业链较完备,一些国家担心摆脱美国控制后,又将受制于法国。数据显示,2022年年中到2023年年中,欧盟成员国军事装备采购总支出的63%流向了美国。(作者系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副研究员)
-
2025-08-06中超控股:公司孙公司在低空经济领域大展身手以卓越的高温合金精密铸造技术提供关键零部件
-
2025-08-06欧洲军火生意火爆原因在这里
-
2025-08-06全球首次!吨级“空中汽车”完成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
-
2025-08-06中直股份跌127%成交额641亿元今日主力净流入-185200万
-
2025-08-06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上半年进出口值26137亿元 支持企业设立“全球中心仓”
-
2025-08-05利好来了!新突破!
-
2025-08-05中国造出空中巨无霸!35吨大力神横空出世战场投送迎来革命
-
2025-08-05重走抗战路一定要去一趟宝鸡!